关注牧业百科,执业兽医免费在线诊疗
仔猪副伤寒又叫猪沙门氏菌病,是猪感染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此病以急性败血症或坏死性肠炎为主要特征,常常引起大批断奶仔猪发病。如果治疗不及时,死亡率较高,给猪场造成很大损失。本文就给大家分享仔猪副伤寒的临床症状、相似疾病的鉴别诊断,以及防治方法。
病因仔猪副伤寒由沙门氏菌引起,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在我们的平时自来水中,沙门氏菌的含量是一个重要指标,超过一定量就会引起生病。人和各种家禽、家畜对沙门氏菌的许多血清型都有易感性,不分年龄大小均易感染,幼龄动物易感性最高,症状最严重。1-2月龄的仔猪最易感染沙门氏菌。
发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途径,病菌污染的饲料、饮水经过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精液和子宫内传播。此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是多雨潮湿的季节发病率明显上升,一般呈散发性和地方流行性。立秋过后,秋季多雨,空气湿度大,此时一定要预防仔猪副伤寒。
症状沙门氏菌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症状分别如下:
急性型-出现败血症的表现,病猪体温迅速升高至41℃左右,精神萎靡,食欲废绝,呼吸困难。在猪的耳部、鼻端、四肢内侧的皮肤上常出现紫斑,有时后肢麻痹,便秘,病死率很高,病程一般为1-4天。
剖检后发现各内脏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点,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尤其是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脾脏肿大,呈紫蓝色,外观和硬度似橡皮样,被膜有散在的出血点。肝脏肿大、出血,肝实质可见有针尖至小米粒大的灰黄色坏死点。肾皮质可见出血斑点。肺常见瘀血和水肿,气管内有白色泡沫。
慢性型-慢性型以下痢为主要特征,是临床常见的类型。病猪体温升高,被毛粗乱无光泽,呕吐,一般会有恶臭的黄绿色水样下痢,有时也有呼吸道症状。结膜潮红、肿胀,有脓性分泌物,少数发现有角膜浑浊,严重者发生溃疡。发病猪因为腹泻、脱水,很快就会消瘦。在后期出现弥漫性湿疹,病程15-25天甚至更长,最后因极度消瘦,衰竭死亡。有些猪症状会逐渐减轻,但是之后易形成僵猪,生长缓慢,也可能会复发。
在腹腔、四肢等皮肤上可见绿豆大小的痂样湿疹。剖检可见回肠、盲肠、结肠呈局灶性或弥漫性的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黏膜表面坏死物呈糠麸样,剥开后可见底部有红色、边缘不规则而溃疡。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常常有散在的灰黄色坏死灶。脾肿大,似橡皮。
鉴别与猪瘟的鉴别诊断-慢性病例根据特症状、病史和病理改变,不难确诊。急性猪瘟与急性仔猪副伤寒,慢性猪瘟与慢性仔猪副伤寒,在临床上有些相似,容易混淆。猪瘟的皮肤常有小出血点,精神高度沉郁,不食,各种药物治疗无效,病死率极高。不同年龄的猪都发病,传播迅速。剖检时肝脏和脾脏不肿大,无坏死灶。但脾脏边缘有出血性梗死,回盲口附近有纽扣欧状溃疡。仔猪副伤寒抗生素可以治疗。
与仔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鉴别诊断-仔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消化道传染病。本病多发于冬春寒冷季节,发病迅速。10日龄以内的仔猪病死率很高,5周龄以上的猪病死率很低。仔猪的典型症状是突然呕吐,然后发生急剧的水样腹泻,排出乳白色或黄绿色稀便,带有未消化的乳凝块或饲料,有腥臭味。病理变化主要在胃和小肠,胃内充满未消化的乳凝块或饲料。小肠膨大,有泡沫状液体和未消化的乳凝块,小肠绒毛萎缩,小肠壁变薄,呈透明状。
防治预防-预防本病主要有3点措施。第一是注射疫苗,在本病常发的地区,可用仔猪副伤寒活疫苗对1月龄以上的仔猪进行免疫预防。按照说明,用20%氢氧化铝胶生理盐水对疫苗进行稀释,每头仔猪肌肉注射1毫升。第二是加强饲养管理,本病是由于仔猪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不良而促发和传播的。因此,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是“预防为主”,改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消除诱发因素,增强仔猪的抵抗力。仔猪的用具和食槽要经常洗刷,圈舍要清洁,经常保持温暖干燥。及时清除粪便,减少感染机会。哺乳仔猪和保育猪防止乱吃脏物,给予优质易消化的饲料,防止突然更换饲料。第三要药物预防,因为此病在断奶时高发,所以在仔猪断奶时,可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多西环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氟苯尼考、阿莫西林等药物来进行预防,做好断奶保健。
治疗-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和氟苯尼考对此病治疗效果很好。发病猪可按照2.5mg/kg体重用恩诺沙星或环丙沙星进行肌肉注射,每天两次,连续2-3天。或氟苯尼考注射液按照40mg/kg体重进行肌肉注射,每天两次,连用3-4天。同时用土霉素,按照0.1g/kg体重进行口服,连服3天,配合打针效果更好。
总结:仔猪副伤寒、链球菌、副猪等许多猪病的发生,都与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条件有很大关系,所以日常做好管理工作,给猪提供一个舒适卫生的环境,能帮助猪健康成长。此外,断奶是仔猪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一定要做好断奶保健。
(该文章转自 知猪侠 )